伊斯蘭之光
  目前位置:首頁>>嚙踝蕭痚妧A>>き虼|
紐約電影節的真實穆斯林
2006.5.2  8:43:00 AM      閱讀13951次
 
    美國好萊塢沒有完全墮落成為美國政府的馴服工具或宣傳喉舌﹐其中有許多電影人存有善良人性﹐為受歧視和受壓迫的人用電影為他們鳴不平﹐向美國觀眾昭示對人要公道。 這是2006年紐約電影節上新電影所表露的好萊塢內心裡隱藏的良知和智慧﹐其中多數是在美國成長的阿拉伯裔電影編導。 從4月14日至23日一週之中﹐“艾爾旺電影節”(The Alwan Film Festival)展現了三十部電影﹐內容都是現代穆斯林生活狀況﹐有阿拉伯人、伊朗人、土耳其人和南亞穆斯林。


  英國籍的也門導演巴德爾•希爾斯說﹕“這次展映的許多部電影中﹐觀眾將聽到阿拉伯人說話﹐與西方編導們醜化的阿拉伯人電影展開對話﹐因為這裡的阿拉伯人用自豪和尊嚴的語言表達自己。” 他說﹕“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人只聽到一種聲音﹐對穆斯林滿臉抹黑。 美國人被蒙在鼓裡不知真情﹐五年之後的今天應當出來看看這些電影﹐人們將為他們受到可恥的欺騙感到羞愧難容。” 這些電影中﹐有直接表現這五年內美國對穆斯林國家的干涉和侵略﹐如巴勒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 這個電影節組織者是好萊塢製片公司集團中一個團體艾爾旺藝術公司﹐是一個非盈利藝術家組織﹐1998年在紐約下曼哈頓成立。


  其中一部電影是《薩那老區新的一天》(A New Day in the Old Sanaa)是一部哭笑不得的喜劇[片﹐一個富家子弟準備同他的未婚妻結婚﹐但有遇到了另一名多情的女子﹐陰差陽錯出現許多曲折的情節。 影片展現了阿拉伯人的現代生活、思想和價值觀。


  另一部好萊塢拍攝的伊拉克電影《艾哈拉姆》(Ahlaam)﹐故事是發生在美軍入侵巴格達期間。 一名少婦被軟禁在一家精神病醫院﹐得知丈夫被捕﹐無法逃離。 正值2003年4月美軍入侵﹐空中飛來炸彈把醫院炸毀﹐活著的人各自逃命﹐其中有這位少婦。 她找不到家﹐也見不到親人﹐只能在巴格達大街小巷流蕩﹐看到美軍入侵的歷史一幕﹐慘不忍睹。


  《愛的狀態》(The State of Love)是一部曾經在埃及公演時創造了埃及最高票房價值的好萊塢電影﹐描述在2001年九一一事件之後生活在西方國家的阿拉伯移民的各種遭遇。


  《扎曼﹕蘆葦叢中的男人》(Zaman﹕The Man from the Reeds)﹐是說一個父親﹐為了治療他收養兒子的疾病﹐不辭辛苦從生長蘆葦的鄉下來到鬧市巴格達﹐到處尋找良醫。 這部電影雖然同美軍入侵沒有直接關係﹐但在向美國人民呼籲伊拉克人也有同樣的人性和愛心﹐他們的生命和感情同入侵的美軍同樣珍貴。


  《文明的使命》(The Civil Duty)是美國大學校園生活片﹐在九一一之後﹐校園中的一個美國學生故事。 這個事件改變了他對穆斯林同學的看法﹐他們個個都突然變成了恐怖分子﹐對他們處處提防。 這個學生做出了許多愚蠢和野蠻的舉動﹐置國法和文明道德於不顧﹐他還理直氣壯地說是為了保衛世界和平。 其他許多影片也都是直接描述“九一一事件”及其後患﹐例如《JAG》、《二十四》、《真實的謊言》、《相會在1993年》﹐在這些影片中﹐觀眾看到了與傳統好萊塢電影表現所截然不同的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都是真實的穆斯林。 其中有幾部是多年前的成功作品﹐曾經在美國和穆斯林國家放映過﹐這次參加電影節重演﹐是因為這些影片獲得了多數觀眾的好評。


  在電影節期間﹐紐約曼哈頓島上有三家電影院連續公演﹐這些電影向美國的觀眾展現了另一個世界的人群和文明﹐希望喚起他們的人性良知。 希爾斯說﹕“看過幾部這樣的電影﹐促使美國人同他們過去看的傳統醜化穆斯林電影比較﹐哪個更加真實﹐更加有人情味。 我們每天都在看美國電視節目中報導的阿拉伯世界﹐都是被歪曲或專心編輯的鏡頭﹐絕不是真實的社會和當地的真相。 美國的新聞和演藝界﹐對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表現﹐如同城市中的汽車單行道﹐人們永遠只看到大街的一面﹐起到了長期矇騙觀眾的作用。 這次電影節放映的影片﹐使普通美國人產生一次警覺﹐他們長期生活在矇騙中﹐應當聽聽受歧視和受壓迫人的發出的呻吟。”


  這次電影節目的是向美國社會傳送一個信息﹕不要把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都看成沒有血肉的怪物﹐可以任人宰割和欺凌。


  (www.islamonline.net/english/news/2006-04/15/article08 shtml)
 

   
將本新聞發給好友


伊斯蘭之光工作室(islam.org.hk) 版權所有©